賀歲片是香港的一個文化異數,為了應節,觀眾願意放下平日對電影的高要求,但求高高興興,一家大細呼朋引伴,去看一齣眾星拱照的合家歡喜劇。
因為要迎合大眾口味,賀歲片不能高深,也不能予人沉重感覺。九十年代從《家有囍事》開始,賀歲片吸收了周星馳無厘頭文化的養分,但都離不開溫情這個主旨,即使整頭家被拆散,最終也能齊齊整整吃一頓團年飯,也就是觀眾想得到的「意頭」。
溫情泛濫淪為舊調重彈,催生了一系列不講感情只談歡笑的電影,例如《行運超人》、《龍咁威》,但聲勢逐年減弱。製作人黃百鳴和曾智偉為了復興賀歲片文化,夥拍TVB藝人拍攝《72家租客》、《我愛香港》等等,票房上縱使成功,但我看在眼裡(無綫重播)只感到淪落。主打人情味卻適得其反,我只見到群星放下身段扮小丑,不斷緬懷過去,演着炒冷飯的舊戲,為威喂湊夠兩小時便收工。觀眾都願放下智慧弓,這樣也無力滿足嗎?
我想過很多理由,最後發現死因一個就可以蓋括:實在太無綫了。無綫象徵不認真和因循的生產(縱使偶有佳作),不顧故事多麽離地,也懶得說服你相信,因為它壟斷了話語權。
壟斷了香港有甚麼戲可上,其實是很可怕的事。為甚麼要香港人自發罷看《賭城風雲》,而不是戲院回應市場而把王晶的戲下架呢?電影業從不是開放的市場,映期限制嚴格,觀眾被操控可以看的戲,《十年》一票難求,反映一些非主流的電影曝光空間狹窄,有背景的爛片偏偏寧空不讓。
觀光影,勿浪費光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