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故事很簡單,就是二十世紀初Lili Elbe男變女的歷程。自傳式電影大大收窄了編劇的發揮空間,對於封閉式結局,觀眾最想了解角色的心理轉變,是甚麼因素促使一個女性化的男人毅然決定進行變性手術。作者的評價是, Eddie Redmayn 精湛的演技救了劇本。
有好的演員,導演不用花太多心機設計鏡頭,他只要瞄準Eddie 的大特寫就可以,你可以欣賞到他怎樣透過表情、臉部肌肉的微細抽動,去轉達Lili 的內心世界,羞澀、迷惘、着迷、頑固、自戀、掙扎、渴望、逃避……不必對白,凡看見的就能意會。
因此,電影有意或無意間,主題落在「凝視」之上。我們看見Lili凝視其他女人,模仿千姿百態;凝視鏡中掛着陽具的女性胴體、變裝的新我;凝視絲襪和女性套裝,感受它的觸感;凝視周圍男人們的虎視眈眈、女人們的艷羨。而透過妻子Gerda凝視Lili,我們窺見愛意和矛盾、抗拒與接納、肯定與懷疑……等等,突顯了靈與肉的對立,令平凡的凝望,充滿戲劇張力。
「你畫得比我自己還美……我正想變成你畫中的那個我。」人人都有自我完成的慾望,倘若我就是那個美的化身,那麼我也會為自己動容和讚嘆。奈何,現實就是諸般的不完美(對於主角就是雄性身軀),於是人產生了渴望,在完美與不完美之間,我們抓緊懸索,逐步攀登,破繭而出,爭着在死前的時光吐艷。Lili做到了,但正正這個角色太耀眼,令到其他角色以至劇本都變得黯淡無光。
Lili最終變性,源自其逼切的慾望;但妻子為甚麼最後放棄討價還價,去接受丈夫接受這個手術呢?觀眾正想看看她是如何做到的,奈何劇本交代不足,我們只能靠猜想補白:「因為她很愛他,所以她最終接受了。」卻缺乏轉捩的一幕。
小說上還有很多值得着墨的地方,例如Lili的偷情者,或野心勃勃的醫生,不過,篇幅所限,相信觀眾顧着凝視Lili 的唯我獨尊,便顧不上觀察其他的支線吧。
(圖為史實的Lili,死於子宮移植的排斥,終年48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