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爛劇

「不看tvb是香港人自豪的品味。」那麼研究低俗文化的人們就要仔細一看近期的新劇《張保仔》。造型抄魔盜王、港姐的浮誇、特技的不實等等批評都準確,但不到肉。同一個故事,可以透過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去展現,那為甚麼tvb的編導會寧願選擇膚淺而捨棄深度和常識呢?

編劇的能力,往往被僵化的拍攝工序和欠缺競爭的市場所局限,甚至是市場決定了劇本。tvb劇的一大得色是演員經常用自白向觀眾說明內心想法,如果換轉是電影一定受到票房的懲罰,但放到大會堂話劇舞台上卻贏得觀眾的掌聲。自白在小說裡用文字讓讀者了解角色的心理變化,但在電影世界聰明的觀眾就會覺得現實中不會有人笨得把心事或陰謀對空氣說出來,編劇也要花心思利用場景去交代不能說的秘密。那麼,tvb為甚麼喜歡話劇化呢?

電影院裡人人避免離開座位,因為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幕都不該錯過,然而,電視劇的設計卻必須考慮觀眾「即使錯過也沒有錯過」,它着重娛樂,市場是一群做家務的主婦們,最好是她們在廚房洗碗時也能「聽」到劇情的發展,所以自白才變得不可或缺,因為它正是專為分心的人而設的。

角色四大原形中的騎士和小丑,在tvb劇中出現得最多,十一貝勒是騎士,張保仔是小丑,但最可笑的設定卻是將小丑描寫成騎士的敵人,最後兩面不討好,一方面編劇想利用洪永城搞幾個笑話來討好觀眾,犧牲了張保仔的騎士原型,另一方面陳展鵬又要很認真地把剿匪演得凝重,最後,英雄戲和諧趣劇互相交織,變成鬧劇。而在鬧劇中,正是不計較演技,無視仿真度,謀殺常識。

所以,港劇之死,是形而上的,可笑自有可悲之處,se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