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看烹飪節目,特別是滲入文化深度遊的那種,而抗拒明星們八卦近況的所謂「品味」。最近我發現一個令我大開眼界的內地節目,包保不會看第二遍。以中國八大菜系為主題,十分鐘的短篇裡由「名廚」示範,加插一些引經據典,聽起來不錯,但當我看到以下這個情節:「芡汁加料酒、一匙鹽和一匙味精。」情不自禁嘩然起來,到第二節換了一個師傳,仍是大模廝樣一匙又一匙的味精加進醃料和醬汁裡,親愛的「中國文化」真令人大開眼界,原來康熙爺也是食味精長大的。
回到內地,你自知怎吃也是一場冒險,你會質疑筷子上的牛肉是不是真牛肉,麻辣燙裡加了多少滴一滴香等等,禁食修行反對身體有益。但我想不透怎麼連一個央視製作的廚藝節目,公然把不見得光的味精設定為必須的調味料,恕我孤陋寡聞,以為穀氨酸鈉一向是個旁門左道的增味劑,原來已是國家級文化遺產。
經營餐廳的人知道,味精可以迅速倍大肉類的風味,掩蓋烹調時間不足或食材不夠新鮮的問題,甚至令顧客食過翻尋味,美國稱之為中國餐館症候群。但對於味蕾敏感的人來說〈通常不喜歡即食麵〉,入口後就會發現非常口渴,有敏感的人甚至會頭痛,雖然世衛列明穀氨酸鈉無害,但始終是經過提煉和非天然。
肉類本身就有大量的穀氨酸,令人產生鮮味的反應,在加熱過程中蛋白質分解,不同的氨基酸分子釋放出來,本來已非常夠味。海魚之所以比河魚更味美,是由於高鹽分的生長環境令細胞質貯藏這些美味的氨基酸。然而,很多人覺得食而無味,往往不是食材不好,而是味蕾一早被味精泡壞了,亦只有更多味精才能換取好味的滿足感。
愈濃愈辣的中國菜,就愈危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