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日 星期三

不是之父母

寒冬的夜,凌晨兩點,在放工回家路上,偶爾會見到一對年輕父母推着嬰兒車漫行,如果他們不是無家可歸,我真是沒法原諒。

這也是我未想擁有下一代的原因。生小孩代表要改寫已有的生活方式,把心思意念全神放注在小生命之上。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因為他們沒有他選),成年就如站在分岔口前,一條路是通往自己的夢想,另一條路則以養育下一代的夢想為夢想(所以沒有夢想的人總想生小孩,偉人通常沒有下一代)。

生命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悲的父母,往往透過子女去完成自己完成不了的夢想。自己學業無成,就想催谷子女成績;自己沒有藝術涵養,卻逼子女學樂器。

然而,想到畢彼特和安祖蓮娜祖莉這對收養眾多孩子的伴侶,我都會質疑分岔路的假設。當然,富有是一個先決條件,讓人有餘暇既照顧孩子又追逐夢想,但他們擁有而我們缺乏的,正正是父母的智慧。

從來沒有人教我們怎做父母,他人催逼你生育,但對於養育,他們也一無所知,更遑論視作一門學問,把責任全卸給教育。有很多父母,在教小孩子做人的時候,才驚覺自己原來並不懂做人。

所以,當你想生育的時候,不要當是一件私人的事,要想一想人類的未來、這個文明、這個社會,我到底只想自私地把基因保留在世上,抑或播下一顆造福人類的種子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