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難聽的貝九

寫音樂的文章沒有市場,古典樂就更加,莫扎特絕對想不到他的C大調奏鳴曲會淪為有線新聞台財經報價的配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會在商務印書店循環播放,純音樂予人吵鬧和沉悶的感覺,反而人們願意花幾千蚊買一張飛去聽某歌手尻嗌。

於是,管弦樂團由以往坐在演奏廳收錢的年代,變成要遠赴街頭搞一些音樂快閃,乞求心聾的途人一聽,住大埔的朋友或者會留意火車站會有個吹色士風的男人,有次他跟一個彈木結他的小伙子jam歌,當小伙子趕時間要走時,他就把用來盛打賞的錢兜裡唯一一張廿蚊紙硬塞給他,天啊怎會這麽悲涼?

時間會證明誰會戰勝悲涼,二百年後,沒有人會記得哪個人唱過《泡沫》,但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一定仍在世界各地上演。甚麼成就偉大的音樂呢?(雖然人們不怎麼喜歡偉大的音樂。)

如果無端時間太多,不如花一小時聽勻整首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這首作曲家公認難以超越的高度,連布拉姆斯和舒伯特無法超越。小學必教《歡樂訟》的旋律,多少令人先入為主,然而聽古典樂不能單留意旋律,若不了解結構,就沒法欣賞音樂的建築美。

第一樂章的莊嚴,第二樂章的控訴,第三樂章的聖詠,貝多芬一直帶領聽眾尋找喜悅的意義,但到了終樂章才用大提琴告訴大家:莊嚴?不是。控訴?不是。聖詠?有點像了,然後大家慢慢聽到歡樂頌的旋律,更多的聲部加入,到最後是人聲。第一首引入合唱團的交響曲。

mmfs sfmr ddrm mrr……D大調的變奏再配合席勒的詩詞,貝多芬意圖告訴全人類音樂是普世的,不同文化、語言、立場的人都能感受這首音樂的感動處,於是大家明白人與人的共性,貝多芬用樂韻告訴大家一個俗套的道理:四海之內皆兄弟,卻令這種brotherhood昇華至超然物外,一種連可卡因也不能給予的快感。

太高的境界了,請你不要貿然闖進,不然你會跌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