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同一句話,為甚麼由《大時代》的丁蟹說出來觀眾會受,而由《愛回家》的馬壯講會無人buy呢?如果有個朋友在談話間動輒都引經據典,你也會感到煩厭,但無綫的編劇仍不厭其煩地搬弄名言,而失敗的劇本對白,就是讓觀眾看穿編劇的意圖,而不見角色在話事。
寫故事的人要時刻提醒自己,要把主導權還給角色,故事雖然是編劇對觀眾說的話,但他必須要隱沒自己,觀眾才會把焦點放在故事本身。若不隱沒自己,他就沒法登場,介入到故事當中,出色的小說家也不時在情節間穿插個人的看法,但只可以錦上添花,而不能喧賓奪主。
那為甚麼丁蟹狂吐金句而無人質疑呢?因為這設計正是反諷,把一些人所共知的大道理由一個打橫行的惡人說出來,戲劇性就是這樣誕生,以反現實的方式讓人重新認識現實。
大道理往往是無人不知的老生常談,但不等於人人都把握它們,相反人人都在遺忘,而戲劇的義務就是再呈現這些人生的材料,別出心裁引人駐足,套用海德格的術語,這叫存在的再解蔽,把真理從「已知」中解放出來,唯一的道路就是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